书写新时代水文章 ——走进淮河源头、淮水之滨探寻淮河文化

“灵渎安澜”匾额高悬于淮河源头桐柏县的淮祠大殿之上,在秋阳照耀下,熠熠生辉。历史上的淮河,在养育两岸人民的同时,也带来了旷世灾难。从封建统治者到普通黎民百姓,都寄希望于淮河之神赐福消灾。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淮河翻开了新的一页。七十载艰辛治理,看今朝安澜梦圆。本报“拥抱淮河新时代——纪念新中国治淮70周年”融媒体新闻行动采访团溯流而上,来到淮河上游的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和信阳市淮滨县,在桐柏县委宣传部相关领导和信阳日报同仁的指引下,探访以治水文化为核心的淮河文化和当地围绕淮河书写的新时代水文章。


淮河源头生态立县 畅通“绿色崛起”之路

“善治国者,必善治水。”说到治水,就不能不提到大禹。在大禹治理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猛,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们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后人感念他的恩德,尊他为“禹神”。

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是独流入海的四条大河之一,这里也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尚书·禹贡》记载:“(禹)导淮于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文中的“桐柏”即横跨豫鄂之边的桐柏山,千里淮河的发源地就位于桐柏北麓腹部的桐柏县。

采访团从桐柏县城出发,西行约15公里,来到淮源镇上的淮祠(又称淮渎庙)。淮祠大门上,“淮源”二字字大如斗,笔力如椽。淮河源头,是“四渎”中最早被确认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诏令在淮河源头始建淮渎庙,这是我国建庙时间最早、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庙宇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治淮机构所在地。自此,历代帝王遣官祭淮,御书匾额,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为更好地挖掘、整理和弘扬淮河源文化,经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批准,并在其大力支持下,桐柏县从1999年开始修复淮祠,并规划建设成为淮河源文化陈列馆。”淮河源文化陈列馆工作人员介绍说。

从淮河源文化陈列馆南门进入,即是禹王殿。禹王殿古朴宏丽,上有康熙御笔“灵渎安澜”四个大字,承载着古时淮河儿女对淮河的无限期盼。殿内,大禹手持治水工具“耒”的塑像高四米、重八吨,展示大禹治水经过桐柏山的情景。大禹表情凝重,目光投向桐柏山第一高峰太白顶。

据介绍,清乾隆年间,河南巡抚毕沅从山下淮祠探寻上山,在太白顶发现一个泉眼,最终将它认定为淮河正源,并命名为小淮井。淮源水地下潜行15公里,抵达山下淮祠处溢出地表,在如今的禹王殿后院形成一个不大的水池,被命名为淮池,是千里淮河零公里测量处。

占地52亩的淮河源文化陈列馆还包括淮井、淮源碑廊、淮源文化展览室等,集中展示了淮河两岸人民治理淮河及开发、利用、保护淮河的壮举。



新中国成立以来,桐柏县围绕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河道治理等工作,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淮河主河道在桐柏县境内长40公里,最窄处10余米,最宽处30余米。通过实施淮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河水丰沛,水色碧清。在桐柏县水利局总工程师张莎的指引下,采访团见到淮河的第一条重要支流龙潭河。依河而建的龙潭河水库,青山环抱、绿水蜿蜒,生态完好、美若仙境。

坐拥无尽山水资源的桐柏县,打造了多处旅游景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108平方公里的景区内,不仅淮源文化底蕴深厚,还囊括佛道文化、盘古文化、西游文化、红色文化,内涵丰富。

“桐柏山水秀美,文化厚重。假期来转一转,很是享受。”在景区吃着农家菜、赏着淮源景,河南省南阳市的王先生一家人愉悦而幸福。据了解,桐柏县已经成为国内游客的休闲养生旅游胜地。

“环境就是生产力,生态就是竞争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桐柏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对桐柏而言,要破解发展难题,就必须‘喝着上游水,不忘下游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将持续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并以此为抓手,力促发展形态的转变,促进老区绿色崛起。”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桐柏县委书记莫中厚说。

淮水之滨以文为脉 打造淮河文化品牌

淮祠内,有一处名为“走读淮河”的淮河全景微缩景观,它将淮河干道及重要支流,按万分之一比例缩放,在地面上还原蜿蜒复杂河道。

而在200多公里外的淮滨县,气势如虹的中国淮河博物馆和淮河文化主题公园,则是对淮河更特别的“走读”。

淮滨县地处淮河中上游,1952年设县,境内洪河、闾河、白露河四面环绕,淮河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物产丰富,气候宜人,享有“淮上江南、梦里水乡”之美誉。淮滨县因位于淮水之滨而得名,曾和淮河流域很多地方一样,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十年九灾,被当地群众苦中作乐地称为“洪水招待所”“洪水走廊”。为兴利除害,历届县委县政府想方设法加大淮河治理力度,力保淮河安澜无虞、百姓安居乐业。

近年来,淮滨县倾力打造“走读淮河”“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文化品牌。2012年11月,国内唯一一座全面展示淮河流域历史文化进程的专题性淮河博物馆——中国淮河博物馆正式开馆。

在信阳日报同仁的指引下,采访团来到淮滨县东湖景区东山岛,中国淮河博物馆就坐落于此。走进这座以汉室建筑风格为主调的恢弘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人们熟悉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题词,背景是淮河水系概貌。博物馆以流域文化为主题、以水利文化为核心,设自然、历史、水治理、民俗、家乡五大展区,通过实物和影像资料,采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穿越历史时空,全面展示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水治理文化,再现淮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民多年来导淮治淮的梦想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治淮成就。

太白顶、淮源亭、孙叔敖祠、淮上茶园、管鲍祠、镇淮楼、射阳簃、瘦西湖、五亭桥、文游台、郑板桥书画院……将沿淮著名景观“聚”于一处的淮河文化主题公园,则是淮滨的又一创举。

淮河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原是淮滨县内河饮马港入淮河口处湖洼治理工程,占地4620亩,其中约3900亩为滩涂地,约700亩为低洼易涝地,十年九淹,种不保收,群众对区域综合治理要求非常迫切。为此,该县按照国家对中小河流治理的基本要求,经过充分调查研究,于2002年在饮马港一期治理工程基础上建成了东西湖风景区。从2012年开始,根据党的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该县提出了“以水为魂、以文为脉、点亮淮滨”的发展理念,按照建设高质量文旅融合项目的标准,提升饮马港二期治理工程的档次,扩大其规模,形成“淮河文化主题公园”详细规划,并于2015年开工建设,将淮河两岸10个地级市著名的自然景观、历史建筑以微缩重建或借名另建的手法,按照从汉到清、从源头到入海口的顺序将千里淮河浓缩到淮滨。

采访团登上已经建成的文游台,遥望不远处尚未开放的镇淮楼,熟悉而亲切。目前,淮河文化主题公园正在紧张建设中,未来这里将带给广大游客“千里淮河在淮滨,一日走完千里淮河”的文化旅游体验,让他们尽情领略优美的淮河风光和灿烂的淮河文化。

除了中国淮河博物馆、淮河文化主题公园,近年来,淮滨县打出众多“淮河牌”,淮河布雕艺术中心、淮河书画院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相继在淮滨建成,淮河文化在这里绚丽绽放。

一部《西游记》 串起两地文化情

桐柏县有条“淮安路”,虽不是因淮安地名而命名,却让采访团对这座淮河源头的县城多了亲切的感觉。

桐柏在淮河头,淮安在淮河尾,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两地有隔不断的情缘。“在淮井里放只鸭子,三个月后可以在洪泽湖里找到。”在淮河源文化陈列馆的淮井亭,无数参观者从工作人员口中听说过这个神奇的淮河传说。不仅如此,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传说也与桐柏有缘。



陈列馆工作人员介绍说,大禹治水时,从淮河上游疏通到淮河下游时,发现淮河泛滥的原因在于有一只叫无支祁的水妖作怪。大禹震怒,派人前来捉拿。据《太平广记》记载,无支祁人首蛟身,善于变化,能腾云驾雾,力大无比。大禹派太阳神的儿子庚辰手持定海神针将无支祁擒获,用铁链锁住其脖子,投于这口井中,从此五谷丰登、禹贡九州。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鲁迅先生明确提出:“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无支祁)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


在桐柏山,采访团也感受到浓浓的西游记文化氛围。山上有条通天河,河边有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雕塑。通天河水顺着山崖飞泻而下时,流经一个山洞,名曰水帘洞。据介绍,每年雨季水量丰沛之时,飞流直下的山泉流经水帘洞,形成大瀑布,十分壮观。水帘洞洞口宽10米、深10米,山洞前有“水帘洞”三个大字,据称是苏轼所写。洞内有孙悟空一座雕塑,很多游客在此拍照留念。

水帘洞下溪水旁建有一禅寺,因水帘洞而得名水帘寺。寺院所建年代无从考证。据碑文记载,宋元佑三年(108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清乾隆八年(1743年)均有重修。据介绍,水帘寺与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大相国寺并称中原当代四大名寺,是中国临济禅宗的重要道场,也是豫南鄂北佛教活动中心。水帘寺现存大雄宝殿、毗庐殿、玉佛楼、天王殿、僧房楼、功德堂、禅林院、罗汉堂、花藏图书馆等各类殿堂房舍180多间,殿内供奉各类佛祖像128尊,另有大型木刻金刚经12面,日文版《大正藏》两部经书两万余册。

当地群众认为,桐柏山上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遗存,为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采访团 李 超 向 炜 陈良玉 刘 权 刘海峰 童 帅符 浩 谭 鑫 邵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