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淮河重入海——淮河入海通道建设纪实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作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的淮河,因黄河夺淮,泥沙淤积,数百年来无法直接入海。通道不畅,机体生忧,曾经富庶繁华的淮河两岸,此后多次出现洪、涝、旱、渍、碱交相为害的苦难场景。

治淮70年,淮河流域水利人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兴建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彻底打通入海通道,谱写出一曲曲感人的治淮之歌。

黄河泥沙在入海故道淤积

淮河干流横跨豫、皖、苏、鲁四省,历史上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因其富庶繁华,自古就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然而,由于黄河数次南泛夺淮,淮河入海故道淤积,洪水南泄,水系混乱,灾害频发。仅民国时期,淮河就接连发生了1921年、1931年和193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给两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早在民国时期,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提出过辟专道引淮入海的设想。1934年,当时的国民政府还曾利用废黄河下游河槽开挖淮河入海河道,统名中山河,该河过淮阴、涟水两县,到滨海、响水两县分界线,再经响水和滨海,最终入黄海。不过,受制于当时的国力和技术,中山河的泄洪能力很小,仅能承载洪泽湖来水300立方米/秒,一旦淮河流域洪水汹涌,这条入海通道总是“力不从心”。

83天凿通苏北灌溉总渠

1950年淮河发生严重水灾,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们在百废待兴中作出治理淮河的决策。同年9月,国家组织入海水道查勘团赴苏北,经一个多月的实地查勘,并征求地方意见,编写了《淮河入海水道查勘报告》,提出淮河入海水道建设方案——修建苏北灌溉总渠。该渠西起洪泽湖畔高良涧,东到黄海边的扁担港,全长168公里。在周恩来总理的具体谋划、运筹之下,苏皖豫3省共出动130多万民工,用铁锹挖土,用石硪打夯,仅用83天就全部挖成告竣,创造了奇迹。当时前来参观的国际友人称赞说:“中国人的手真是铁打的!”

“修建苏北灌溉总渠,苏北人民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盐城市滨海县水利局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党支部书记赵成文介绍,来自淮阴、盐城、南通、扬州四地区民工,约118.9万人次在总渠工地上洒下汗水。

苏北灌溉总渠经过多年排涝、行洪检验,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为淮河上游地区排洪和苏北灌溉总渠沿线农田的灌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淮安市淮安区,苏北灌溉总渠建成前,水稻的收成要看老天的“脸色”;建成后,水稻种植变得旱涝保收。

入海水道建成6天被紧急启用

受当时经济及技术条件限制,苏北灌溉总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淮河入海的问题。1991年的江淮大水,苏北里下河地区损失惨重。“就看见一波波的民工在苏北灌溉总渠上抢险,因为水太大,超过了总渠的泄洪能力,工人们都在加高堤坝,防止洪水漫出来。”今年55岁的赵成文,1991年正在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上学,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抢险景象,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为彻底打通淮河入海通道,保障沿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世纪90年代,在苏北灌溉总渠一侧修建与其平行的淮河入海水道被提上议事日程。1998年10月,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开始试挖;1999年10月,淮河入海水道全面开工建设;2000年4月起,淮河入海水道加快建设步伐;2003年6月,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提前两年半完成,全线建成通水,具备行洪条件。水道全长163.5公里,土方工程1.36亿立方米,全部实行机械化施工,最多的时候4000台套设备同时施工,用工1.3万人。与建设苏北灌溉总渠时的“人海战术”相比,淮河入海水道的机械化施工效率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完工6天就紧急启用。2003年6至7月,淮河全流域遭遇大洪水,洪泽湖水位猛涨,形势十分危急。7月4日国家防总下达紧急命令,当夜启用入海水道。是日23时48分,入海水道二河新闸开闸行洪,连续泄洪33天,43.8亿立方米洪水东流入海,避免了洪泽湖周边滞洪区30万人大转移。

2007年7月10日至8月2日,淮河入海水道再次行洪22天,共下泄洪水36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洪泽湖的蓄水量。

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两项工程,使淮河沿线2000万人口、3000万亩耕地安全得到保障,苏北灌溉总渠还引水灌溉农田342.5万亩,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淮河入海造福沿岸人民

盐城市滨海县扁担港是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的入海口,站在这里向东望去,海天相接,烟波浩渺,向西回看,两条人工开挖的河道犹如“大动脉”,承载着淮河上游来水滚滚东流入海。随着入海通道的畅通,淮河这条泛滥数百年的“害河”,已经被彻底治服。今年,淮河流域再次发生大洪水,但作为泄洪通道的淮河入海水道破天荒地没有被启用。赵成文说,70年来,淮河流域的各项水利工程不断兴建,淮河上游很多来水在到淮安、盐城前便已经减少了很多,淮河下游依靠苏北灌溉总渠泄洪已经足以满足需要,不再需要启用成本更高的淮河入海水道。

今年75岁的扁担港村村民胡永来回忆,以前村里都是盐碱地,连草都不长,更别提长庄稼。苏北灌溉总渠建成后,不仅减轻了水患,更给村里带来了丰富的淡水资源。现在,村里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广、单位产量高,从以前的不毛之地,已经悄然变成鱼米之乡。村民朱志兵对曾经的水患印象深刻:“我记得小时候几乎每年都要发大水,道路被淹后,洪水要十几天才能退。现在已经好多年没发大水了,这些水利工程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据了解,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成后,洪泽湖及淮河下游地区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同时将苏北灌溉总渠渠北地区1700多平方公里的排涝标准由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以上,为淮河下游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妇女河”的往事

在盐城市滨海县南侧,有一条人工河道被称为“妇女河”,又叫“哭包河”。“哭包”意指爱哭的人。这个奇怪名字的背后,隐藏着一段滨海人治理淮河、战胜水患的艰辛往事。

据赵成文介绍,妇女河西起孟舍村(今东坎镇西坎村),流经原县糖厂西侧,再转折向南至阜中村入苏北灌溉总渠北侧的排水渠,全长7.2公里。

作为黄河夺淮后泥沙淤积形成的县城,滨海县前河之南原本是荒凉的乡村,地势明显比前河之北的老街区低洼。每逢雨季,这一地区时常沦为泽国,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当时,只有县城东侧的张家河可以缓慢地排出少量雨水,无法满足需要。

1958年夏天,滨海县决定利用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时间,在东坎南部地区开挖一条直通排水渠的排水河。然而,此时全县约一万名壮劳力正在支援洪泽湖大堤的修建,一时难以抽出劳力开挖排水河道。

滨海县妇联原主任杜晓云得知此事后,认为挑河治水人人有责,可以把妇女劳力资源发动起来。不久,全县46000多名青壮年妇女陆续来到排水河开挖工地上,最年长的45岁,最小的18岁。她们在工地上挖土的挖土、推车的推车,抬的抬、挑的挑,群情激昂。更感人的是,有2000多名妇女带着吃奶的婴儿来干活。工棚门前摆着几排摇篮,不时传来一阵阵婴儿的啼哭声。母亲们只能草草给宝宝喂一下奶,哄一哄宝宝,便又迅速回去挖土推车。

1959年初,排水河顺利竣工。整个工程共挖土722万立方米,河底宽10-15米,河底高程-0.5-1.5米,排水流域面积达18.5平方公里。经验收,各项指标合格。几十年来,该河持续造福沿岸人民。

因为该河道全部由妇女人工挖成,故名“妇女河”,又因当年工地上有很多妇女带着襁褓中的婴儿来干活,啼哭声此起彼伏,故又被人们戏称为“哭包河”。赵成文表示,妇女河的修建,不仅和治淮相关,更是那个年代人们艰苦奋斗、敢叫天地换新颜精神的生动注解。

采访团 李超 王彦 吕盐滨 王舒 刘权 钱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