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五位一体” 推进“四个全面”】从小康奔向现代化的美丽乡村实践——关于我市农房改善工作的思考

苏北地区农房改善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坚持把农房改善作为惠民利民的重要使命、推进美丽淮安建设的重要支点、推动发展转型跨越的重要抓手,遵循“四化同步”规律,顺应农民现实期盼,全力以赴建项目、强配套、促发展,努力通过农村居住形态的改变,推动农业重整、农村重构、农民重塑,引导农村从决胜全面小康走向全面建设现代化。我市各地的农房改善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我市农房改善的成功实践,对于我们抓好其他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坚守民本初心,创新推进模式。我市各地各部门坚持以百姓心为心,把农房改善工作的成效当作检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现实标尺,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写在农民安居的新房上,写在农民幸福的笑脸上。一是群众诉求精准把握。坚持谋定后动,扎实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既全面掌握全市面上总体情况,又精准了解群众实际诉求。由市县统计部门牵头,通过“村村到、户户到、庄庄查、屋屋查”,行政村、自然村、农户“三个全覆盖”,全面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台账,弄清楚“哪些人要搬”“想搬到哪里”等问题。经调查,全市在农村拥有住房的84.62万户中,房屋质量较差的21.14万户、占25%,在城镇有房的38.3万户、占45.3%,超过半数农户愿意改善居住条件。这些既为合理确定进城、入镇、留村三种路径改善户数和以户定建、以人定房提供了决策依据,也为工作全面部署和新建农房项目规划布点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群众意愿充分尊重。始终坚持把群众的意愿作为工作的方向,组织农民参与,维护农民利益,真正让农民选得称心、搬得顺心、住得舒心。根据农民意向确定安置方式、项目规模、房屋户型等。开展立体式、全方位宣传,组织群众参观考察,实行房屋评估、搬迁方式、补偿标准、居住选址、质量监管等全程公开,具体事项经村民代表会议或党群议事会审议同意,做到“农民的事由农民说了算”。三是政策指导不偏不虚。围绕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的“哪些人要搬”“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房子怎么建”“稳得住能致富”五个方面问题,结合淮安实际,研究出台淮安市农房改善工作实施意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导则等20余份配套文件,为县区更好开展工作提供指导和遵循。强化底线思维,抓好风险防控,出台《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十不准”规定》,严格负面清单管理,同步开展监督执纪,保障工作健康开展。围绕规范省级专项资金使用,出台使用管理办法,实行资金全过程监督管理,落实项目公开公示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四是成本支出应降尽降。探索实行建筑主材统一招投标、新建房屋“统设自装”装修模式,举办由政府统一牵头、村居组织展示、专业参与设计、品牌家具进村、名牌家电亮相的“设计展”“团购会”,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组织农户进城入镇团购,引导开发商对农民适度让利,政府对群众给予一定补助,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实施特困群体“交钥匙”工程,全面完成农村“四类群体”危房改造任务。

把握民愿民盼,用好系统思维。农房改善工作看似单一,实则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农民居住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都要有实质性改善和提高。各地各部门坚持以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农房改善工作,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结合起来,有效防止了思维的碎片化、局限化和片面性,避免了前期规划和建设标准无法满足后续治理和运营维护的需要。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坚持城乡融合,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按照“四化同步”要求,统筹编制小城镇、村庄建设规划,有序引导农民进城入镇留村,不断增强以农房改善推动乡村振兴、重构城乡关系的整体效应。强化系统思维,加快推动镇村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把特色产业园、加工集中区等载体平台精准嵌入项目规划,切实提高新型农村社区的宜居宜业指数。在实施乡镇布局优化工作基础上,编制《淮安市镇村布局规划(2019版)》,为全市乡村地区公共资源配置和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提供规划支撑。二是强化质量管理。坚持以项目高质量建设支撑农房高质量改善,实行项目建设全过程把关、无缝隙监管、多元化配套,聚力打造一批农房改善示范项目、精品工程。每个县区至少打造1个示范带、1个示范镇和若干个示范新型农村社区。加强与知名院所合作,抓好项目规划、户型设计等工作,并严格执行规划设计方案市级联合审查机制,对发现的问题督促县区对单销号,推动建设一批有颜值、有内涵、有故事、有温度的新型农村社区。创新“分步设计、分项审查、基础先开、主体跟进”施工图审查交接办法,实行项目建设“核心节点限时完成、辅助工作套茬推进、环环相扣流水作业”,建立视频监管中心,实行蹲点指导组、技术巡查组、监理单位、代建机构、群众代表“五位一体”监督监管,确保项目建设效率和质量。三是强化综合配套。全面落实“七通九有十到位”要求,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全覆盖,统筹抓好环境整治提升,让农民出行更便捷、居住更适宜、生活更便利。按照“沿路沿河沿产业”原则,聚焦黄河故道、京杭运河、淮金公路沿线和洪泽湖、白马湖周边等产业带、文化带、风光带,新建128个“一强三靠”农房改善项目,形成新型社区、特色产业相间格局。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洪泽湖退圩还湖等工作,优化项目规划设计,融入乡村乡土特色,精致打造金湖县荷花荡、湖畔旺屯和涟水县条河社区等一批具有典型江淮风格的新型农村社区。2020-2021年,全市计划实施并竣工交付新型农村社区项目110个以上。

发挥杠杆作用,撬动乡村振兴。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稳得住、能致富”要求,在农房改善工作中抓好农民就业增收、社区长效管理、社会综合治理等,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集体和群众收入长效“双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一是抓党建,把好农房改善“定盘星”。实施基层党建“五聚焦五落实”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开展党员中心户和党员联系群众工作,探索建立党员积分管理制度,努力把新型社区党组织建设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二是兴产业,注入农房改善“活力源”。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同步配套建设1–2个特色产业项目,集中整治农房改善腾退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两大主体”,有序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确保农民群众有稳定收入、村级集体能持续增收。三是重治理,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持续开展文明镇村、文明示范户等创建工作,所有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同步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强化乡村自治,布局议事堂、集会堂、文体活动中心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礼堂,探索社区物业自治管理、专业管理等模式,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得好、管得好、长受益。

(作者单位:市委办、市农房办)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