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疫情影响下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服务

经历了2021年7月新冠肺炎疫情的反扑、8月的攻坚,不同群体在这一轮抗疫中,有着不同的心路历程。我们需要额外关注疫情过程中一些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亲历一线的医护人员和防疫工作者、收入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劳动者、留守老人及儿童等。

关于亲历一线的医护人员和防疫工作者

他们一方面肩负着救治患者的重任,另一方面暴露在巨大的传染风险之下,身心压力巨大。在救治患者期间,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工作的忙碌,会让这些压力暂时被压抑而不被觉知。当疫情消退,他们的工作生活恢复日常节奏,反而容易显现心理健康问题或者已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隐患,哪怕症状不显,也需倍加关注。

(一)强制休息

心理专家指出,人的压力、负面情绪等,需要适当的宣泄。强制休息,就是为这种宣泄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时间、空间去观察自己的内心,依靠人自己本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去“自愈”。在此基础上,组织和亲人要让他们吃住休息好,让他们的心灵调养生息。

(二)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人是群体性动物,人的心理自愈能力同样需要社会系统的支持。一是群体共情。组织一线医护人员、抗疫工作者的非正式交流会议,在彼此的倾诉中相互理解支持,获得力量感。二是心理援助。组建专业的心理医师队伍,开通网络咨询、电话热线、现场问询等多种心理健康服务,帮助他们释放压力、纾解负面情绪。

关于收入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劳动者

娱乐餐饮业等受疫情影响较大,从业者的收入也随之减少。一方面,政府要从经济扶持、就业政策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缓解疫情冲击;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这些从业者因收入减少而产生的焦虑、失望、无助等负面情绪。

(一)引导他们暂时调整生活重心

政府职能部门可以从舆论宣传、社会活动等方面入手,逐步引导他们暂时调整生活重心。一方面,利用宣传手段,引导他们多关注生活本身、多陪伴家人、培养兴趣爱好、多做亲子沟通等;另一方面,可以适当举办相关的社会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缓解压力情绪,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

(二)鼓励他们加强自身建设

一方面,鼓励相关行业借此进行自我提升,通过强化内部管理、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员工素质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塑造品牌,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普通从业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鼓励相关行业及劳动者积极加强自身建设。

关于留守老人及儿童

留守老人和儿童平时缺少家人的陪伴和照顾,不少人都指望假期和家人团聚。但受疫情影响,这个暑假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机会。对于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心灵相对脆弱的留守老人和儿童来讲,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校和老师:搭建好留守儿童的心灵港湾

心理学指出,一个健康孩子的成长需要小家庭(抚养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大家庭(学校老师、朋友)和第三家庭(政府、社区、其他机构组织、邻里)三种家庭的协调作用。

鉴于此,应充分发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指引、心理关怀作用。在学校层面,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通过开展老师、学生的群体互动,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角色,维护心理健康。在教师层面,由各班班主任牵头负责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关注其学习状况,加强与这些儿童的接触与交往,多陪伴、多鼓励、多关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教会孩子一些解决冲突、应对生活压力、纾解情绪的策略,鼓励同学之间结成互助小组,构建积极的同伴交往氛围。

(二)社区:关注留守老人精神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

留守老人独自生活,虽然大多数物质生活有保障,但他们缺少子女的陪伴,精神生活贫乏单调,还有人要同时照看留守的孙辈,身心负担重,易产生孤独无助感。

社区在工作中可以将社区建设和关注留守老人的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一方面,社区要正面关注留守老人,比如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社区还要有意识地引导留守老人反向服务于社区。留守老人普遍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经验,不少人还有过居委会、物管等工作经验,还有部分人有劳技、文艺特长,可将这些老人的优势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组建老年人协会等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和活动,服务社区建设。

(王小力 作者单位:淮安市委党校)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

责任编辑 宋莹莹